汉中一特产获农高会“后稷奖”!看它如何脱颖而出→

汉中日报全媒体记者 曹娜 见习记者 高思懿2023-11-02 11:28 29.01万热推

近日,2000多家单位参展、集中展示9000多项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的“第30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在杨凌举行。来自汉中胜利农业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漆树坝牌”后臀腊肉荣获此次博览会“后稷奖”。

腊肉产品千千万,漆树坝牌后臀腊肉为何能荣获大奖?冠以地名的土特产品,为当地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作出了哪些贡献?近日,记者进行了走访。

走进勉县漆树坝镇的腊肉食品加工厂,厂区环境干净整洁、工人操作井然有序,烘烤房里一排排分割好的腊肉裹着金黄色的外衣,墙上贴的检验单尤为引人注目。古法熏烤的漆树坝腊肉,精华之处在于皮色金黄有光泽、瘦肉红润紧实不塞牙、肥肉淡黄肥而不腻、味香烟味淡等特点。勤劳智慧的村民靠着口传心授、代代相传,将这门熏制手艺流传了下来。

市场上腊肉产品品类繁多,如何脱颖而出?为提高竞争优势,公司总经理唐亚萍和研发团队将目光聚焦在原材料选择、细节把控等品质提升及科技赋能上。为保持腊肉风味口感,原材料生猪只选用本地粮食猪,烘烤木材选用青岗柴、柏树柴、核桃壳、橘子皮等,生产工艺也沿用“小火、低温、高炕”等传统手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质量和健康越来越关注。漆树坝腊肉这个传统美食,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也在经历创新改进,以适应时代和消费者的需求。为打破腊肉只能冬季生产、销售的季节限制,唐亚萍和团队刻苦钻研加工技术,经过不断摸索、耗费3万多斤鲜肉,他们实现了全年不停产且腊肉色泽和口感的双提升。同时,经过不断实验攻关,他们还攻克了腌制食品“亚硝酸盐”的问题,2013年至今,用技术创新实现了腊肉食品质检中亚硝酸盐含量一直处于“未检出”的巨大突破。

而谈起在家乡发展腊肉产业助农的初衷,唐亚萍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创业历程。地理位置偏远的漆树坝镇,人多地少,村民收入渠道单一,发展滞后是一道绕不开的坎。外出务工事业已小有所成的唐亚萍,心中始终放不下对父母和家乡的牵挂。是独自在大城市努力奋斗,还是回到农村带着父老乡亲共同发展?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2010年她放弃了城市的优渥条件,回乡创办了腊肉食品加工厂。2013年,她注册“漆树坝”和“想乡香”两个商标;2014年,注册成立汉中胜利农业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土猪腊肉、手撕腊肉等腊肉系列产品20余个,目前已发展为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二、三产融合产业链企业,年产值3000万至4000万元。县城开设了两家消费帮扶特产馆,县城周边乡镇设有两家消费帮扶特产馆,汇集汉中地区近500个农特产品于此推介销售。通过提供就业岗位、分红、创业培训、直播带货等形式,直接、间接带动500余户群众增收。

“在我们农村,以前只能靠在家务农或外出打工维持生计。但现在,身为工厂员工,我每个月的工资就有3000元左右。厂里还以高于市场价8%的价格回收我们养的生猪,平均一头猪又能增收800多元。”工人赵琴娃告诉记者,市场对漆树坝腊肉产品的积极反馈,给大伙发展生猪养殖鼓足了劲,传统腊味美食已逐渐蜕变成了村民的致富产业。

“随着电商兴起,我们迅速搭乘电商快车,现在公司已入驻12个电商销售平台进行线上销售及推介汉中农特产品。2022年我们的‘手撕腊肉’‘腊肉下饭菜’‘腊排骨’3个单品被央视网、新华网甄选农特产品选中,并通过央视网、新华网抖音直播推荐、销售,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唐亚萍告诉记者,公司正在扩建厂房、扩大生产,以期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下一步,她和团队将继续坚持品质至上原则,严格把控生产环节、健全完善产业链,实现农产品质量效益和村民收入双提升,为乡村振兴增添新的动力。


微信图片_20231113120508.jpg

编辑:吴宁

点赞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
QQ空间
用户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