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日报全媒体记者 崔慧芬 何娜2023-11-04 16:56 1.18万热推
参差蒲未齐,沈漾若浮绿。
朱鹭戏蘋藻,徘徊流涧曲。
涧曲多岩树,逶迤复断续。
振振虽以明,汤汤今又瞩。
▲汉江倩影 张跃明 摄
在南朝诗人陈叔宝笔下
一幅朱鹮在良好生态环境下
尽情嬉戏的灵动画面跃然纸上
青青稻田里,潺潺流水旁,前来觅食的朱鹮,掠过人的头顶,长喙、凤冠、红首、白羽。行走在洋县乡野,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
▲ 张跃明 摄
朱鹮对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要求极高。洋县位于秦岭南麓,依山傍水,有平坦的坝子,舒展的缓坡,起伏的丘陵,伟岸的群峰,也有如诗如画的田畴和稻地……这里处于大山深处,少有污染,农民还保持着传统的耕作习俗,从而为朱鹮提供了理想的栖息之地。
保护朱鹮的第一步就是保护环境。保护区管理局对朱鹮巢树和夜宿树进行编号,实行挂牌管理,与当地村民签订保护协议,通过政策扶持和生态补偿等措施,发放林木保护补偿金,严禁采伐朱鹮巢区和夜宿地林木,禁止在营巢树和夜宿树周边砍柴、放牧,禁止在朱鹮重点觅食地、巢区使用化肥农药。
“朱鹮习惯生活在有村有人、有山有树、有稻田有小河沟的浅山区。按规定自然保护区不能有外人,但朱鹮是与人伴生的,没人种稻子它也活不成。”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高级工程师张跃明说,朱鹮爱吃稻田里的水生物,如果把农民都撵走谁来种稻?稻子长高了朱鹮又进不去,所以他们让农民在每亩稻田都留出二分地不种稻子以方便朱鹮进出取食。
▲ 湿地朱鹮 张跃明 摄
随着朱鹮种群数量的增加和分布范围的扩大,朱鹮种群不断向人烟密集的城镇和村庄扩散。为了有效缓解朱鹮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地政府通过创办学校、完善“水电路讯”基础设施等措施,将村民们留在当地。并扶持当地群众发展食用菌、山茱萸、杜仲、板栗、核桃等多种产业,增加群众经济收入,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为朱鹮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
水田和天然湿地是朱鹮最重要的栖息地。这些年来,洋县共恢复冬水田1.5万亩,疏通渠道20多公里,修复天然湿地5600多亩,封山育林9.7万亩,种植树木2.3万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 张跃明 摄
但是,洋县曾经历过“成长的烦恼”。为保护朱鹮,洋县限制农民使用农药,每年地方财政减收和农作物减产总计约2亿元。
不打农药,怎么杀虫?
当时谁也没想到,这是一个机遇。不用农药后,农民改用诱虫灯灭虫。渐渐地,人们发现,谁家的田间地头有朱鹮光顾,谁家的大米、蜂蜜等就能卖上好价钱,朱鹮成了“金字招牌”。
编辑:吴宁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