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捕鱼人到养蚕人

陕西日报记者 杨露雅 通讯员 谢阳 杨阳2023-11-28 10:19 5971阅

1701137719451.jpg

在子午镇的养蚕大棚里,摆放着许多“黄金茧”(资料照片)。 记者 杨露雅摄

“这片桑园不仅让我的日子越过越好,还能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这两年,我感觉这里的空气更‘甜’了。”11月15日,在自家桑园里,冯世国高兴地告诉记者。

冯世国是西乡县子午镇响潭村村民,汉江支流之一的子午河在他家附近,河岸边就是他家的桑园。子午镇地处秦岭子午峪南口,是秦岭生态保护区、陕西汉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区三区叠加的生态保护重点镇,生态环境优良。如何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子午镇从蚕桑产业中找到了破题思路。

汉江沿岸一带沙地多,发展蚕桑产业优势明显。2017年,子午镇整合了汉江沿岸沙地,发展桑园7000余亩,让昔日的“白沙滩”变成了“致富园”。有了桑园,子午镇趁热打铁,先后建成养蚕大棚43个。如今,全镇每年养蚕1100张,鲜茧产量3.25万公斤,年产值140万元,直接带动750户脱贫户增收。

“村民在养蚕大棚里打工,每月能挣3000多元,再加上流转土地的收入,一年下来比以前增收不少。”响潭村党支部书记朱斌说,“现在,环境越来越好,朱鹮都比以前多了!”

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双赢的良好局面,让更多群众加入绿色产业发展队伍中。

传统桑蚕养殖从每年春季开始到秋季结束,初冬的霜桑叶往往得不到利用。2022年5月,子午镇新建了一座霜桑茶加工厂,主要将霜桑叶加工成桑叶茶等产品,将桑蚕养殖周期延长到11月下旬,进一步提高了产业综合效益。今年,全镇预计霜桑叶用量可达30万公斤,可制作霜桑茶6万公斤,总产值可达800余万元。

“我平时除了采桑叶、剪桑树枝条、养蚕,还在闲余时间打零工。此外,家里种了6亩吊瓜,这些让我每年都能有5万多元的稳定收入。”段家营村村民陈树雄说,他之前是汉江上的渔民,40多年都靠捕鱼养家糊口,没想到“上岸”后的日子比以前更幸福了。

子午镇有8个村分布在汉江沿岸,捕鱼是当地渔民的主要生活来源。禁渔政策实施后,周边289名渔民彻底告别了渔船。为解决渔民“上岸”后的生活问题,子午镇结合产业发展和用工单位需要,为渔民免费提供订单式培训,并积极提供就业信息、疏通就业渠道,帮助渔民顺利转型。

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的子午镇绿色产业遍地开花,各村(社区)以“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依托集体经济走绿色发展之路,呈现出“各美其美”的良好态势。预计到今年年底,全镇所有村(社区)集体经济收益均能超过15万元,其中三花石社区、响潭村、回龙村将迈过20万元大关。

“我们坚决当好秦岭生态卫士,扛牢‘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政治责任,立足资源禀赋,积极拓宽‘两山’转化路径,做精‘汉江明珠·生态子午’名片,争取释放出更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走稳绿色循环发展之路。”子午镇党委书记刘章超说。



微信图片_20231113120508.jpg

编辑:李云湉

点赞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
QQ空间
用户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