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日报全媒体记者 衡俊昌02-08 16:48 2919阅
走进城固县汉文化匾额博物馆,琳琅满目的民间木刻古匾令人目不暇接,这里收集了1100多块各个朝代、各式各样的匾额,蕴含着汉中丰富的人文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
匾额,又称扁额、扁牍、牌额,以其多变的式样、高艺术化的书法艺术,与雄伟壮观的建筑相互辉映,成为中国古建筑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汉中匾额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制作工艺历经千年。”汉文化匾额博物馆创始人、汉族传统匾额制作工艺第五代传承人付昭瑞介绍说:“这里的每一件藏品,都蕴含着一段历史,都诉说着一个故事,都是一个会呼吸的生命体,不可再生、精神永存。”
付昭瑞从十几岁时便跟着祖父接触历史文化藏品,随着年龄增长,收藏意识逐步升华为对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和传承意识,便潜心学习研究家族传承百年的汉族传统匾额制作工艺。
付昭瑞曾下海经商,奔波于祖国大江南北,但始终没有忘记传承初心,继续收藏匾额。2005年,回乡创业的他,一边经营生意,一边又重拾了制匾的技艺。2006年,他成立了匾额保护馆,开始招募学徒。2017年,在政府支持下创办了汉中首个民办博物馆——汉文化匾额博物馆,并免费对外开放,前来参观研学的群众累计有30多万人。
为了城固县上元观的一块古匾,他将卖主“堵”在高速路口;为了筹备博物馆,到全国各地向专家请教;为了扩充藏品数量,他奔波四方,抢救、修复废弃藏品。经过几十年的积淀,汉文化匾额博物馆馆藏量为全国第5位,西北第1位,付昭瑞也被誉为“西北匾王”。2019年,他被文化和旅游部授予全国乡村文化能人。
传统制匾工艺流程复杂,通过选材、制坯、嵌补、褙麻、刮腻、上漆等一系列繁琐而复杂的工序,每一块成品的匾额都是传承人呕心沥血的作品。
近些年,机器制匾逐渐兴起,但付昭瑞始终坚持手工制作,所刻文字遒劲飘逸、展示内容文采斐然。为了弘扬汉中本土文化,他多采用汉中本地书法名家的字做模板,受到大家的一致称赞。
“没有任何一项传统工艺可以像匾额一样巧妙地融合了诗文辞赋、书法、篆刻、雕刻艺术为一体,这项技艺是中国传统工艺文化长河中最为珍贵和绚丽的一颗明珠,我一定要传承下去。”2022年,付昭瑞被评为市级非遗传承人后,便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传统匾额制作的教授中,成功培养出了第六代非遗传承人。
编辑:张艺哲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