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县戏剧头帽“守艺人”姚振华

汉中日报通讯员 张恤民 张琼 周翔03-07 10:09 6553阅

姚振华展示制作的戏剧头帽。张恤民 摄

2月26日,走进洋县贯溪镇东联村二组姚振华家中,只见他正聚精会神地制作戏剧头帽,将一根根五彩斑斓的细丝打成圈、将一个个微小的螺丝嵌入其中……已过花甲之年的姚振华经常坐在角落里花费几个小时甚至一天时间,沉浸在那份专属于手艺人的静谧时光里。

戏剧头帽,行话叫帽盔,是戏剧演出道具中的一部分,是传统戏剧中演员所戴各种冠帽的通称。作品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是识别人物角色的标签,不同的身份,都有特定的帽盔。戏剧头帽制作手工技艺历史悠久、制作考究,每个环节都采用纯手工制作,色彩鲜亮,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洋县戏剧头帽有着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承载着汉族、汉水流域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和风俗,制作工艺融历史文化、民俗习惯等于一体,为民间美术、绘画、扎形、造型艺术研究提供了依据,2013年被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

“戏剧头帽制作技艺传入洋县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了。当时,该县贯溪村村民黄作舟一边在四川做生意一边拜师学习戏剧头帽制作,多年后回到家乡将技术传授给了我的父亲姚晋唐。父亲从事戏剧头帽制作40多年,我的舅舅张严经常跟父亲学上几手,久而久之就掌握了戏剧头帽制作技艺。”姚振华说,“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因病离世了,但不少人还慕名前来订购戏帽作品,当时父亲算得上是较有声誉的戏剧头帽制作艺人了。”

1978年,20岁的姚振华看到家里保存完好的父亲遗留下来的戏剧头帽模型、器具等,决心继承父亲遗志,师从舅舅张严,从此迈入了戏剧头帽制作行业。那些年,为了提高技艺,姚振华辗转西安临潼、河南许昌等多地学习。“5年的艰苦学习和刻苦钻研,让我把技艺的要点和流程刻在了脑海中。”姚振华感慨道。

随着市场需求增大,姚振华带领妻子一起从事戏剧头帽制作。“主要有帝王、将相、娘娘、贵妃等人戴的冠,将帅、武将戴的军盔,文官、状元戴的纱帽等。做戏剧头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懂戏、了解戏,还得具备很好的美工、美术功底和文化知识,才能做出符合人物形象的好作品。”姚振华一边说着一边拿起一顶帝王戏帽介绍了起来:“这要先用黄板纸做好模子,雕刻上花纹,背面的边缘用铁丝掐上边,正面贴上金箔或银箔,最后上色,并用绒球、珠须等作装饰,来回30几道工序,一个人做需要近10天时间。”

戏剧头帽制作以皮纸为主,使用的糨糊是用本地面粉熬制而成后放入地窖中发酵一年以上,阴藏数月变成青色后使用,制成后的皮纸板不回潮、不生虫、不变形,再辅以牛胶、铁丝、沥粉、金箔漆、染料、线绳、铁皮、绒布、皮珠、弹簧等10余种辅料,历经制图、雕版、加纱、烫壳(成型)、弹丝、绷纱、淋粉、贴金箔、点翠、成活等多重复杂工序,使用雕、刻、挖、嵌、堆、塑、染、绣、扎、贴、胶、漆等10余种制作手法,一顶戏剧头帽才算完成。

40多年来,姚振华制作的戏剧头帽有200多个品种、8000多件,畅销省内外。10年前,他就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谈到传承,姚振华充满信心:“我的两个儿子受我的影响,会把这门手艺传下去的。”


微信图片_20231113120508.jpg

编辑:吴宁

点赞 |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
QQ空间
用户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