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彩的“第三课堂”

陕西日报记者 郭诗梦文/图03-20 09:58 1819阅

三月六日,洋县青年路小学学生在画朱鹮。

“朱鹮是我们本地的珍稀鸟类。这学期,我们会充分利用‘第三课堂’,带学生走进朱鹮保护基地,学好朱鹮相关知识,了解生态和谐的重要性。”3月6日,谈到“第三课堂”,洋县青年路小学校长邓爱华告诉记者。

去年以来,洋县53所中小学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充分挖掘本土历史文化资源,拓宽研学实践渠道,通过“第三课堂”开阔学生视野、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切实将课外实践教育落到实处。

传承造纸技艺

“亲爱的小朋友们,欢迎来到蔡伦墓祠参观研学。你们知道蔡伦是谁吗?他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发明者。今天我们用的纸,离不开蔡伦曾经的贡献……”3月4日,在洋县蔡伦墓祠景区,讲解员李鸽动情地为洋县城西小学的学生讲述蔡伦造纸的故事。

在景区纸文化博物馆的“纸坊”,学生们一边听老师讲解,一边参与打料、切料、晾晒等造纸工序。在造纸师傅的演示和指导下,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争相当起造纸小工匠。“看!这是我做的纸!”洋县城西小学学生王伟开心地说。

洋县教体局充分发挥“第三课堂”育人作用,指导各中小学挖掘本土历史文化资源,组织师生走进蔡伦墓祠和纸文化博物馆,了解蔡伦生平以及造纸术的演变过程、造纸流程、造纸原材料等,感受古人的智慧,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每次在蔡伦墓祠研学后,学生都会惊叹造纸术的神奇和伟大。不少同学在参观后,还会主动了解学习蔡伦的生平以及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故事。这让我们觉得开展研学活动非常有意义!”洋县教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当好朱鹮守护者

“我绣了一只朱鹮,准备送给朱鹮保护站的叔叔阿姨。”

“我希望朱鹮能飞到天安门去,在天安门广场尽情翱翔。”

3月6日,在洋县青年路小学的艺术社团里,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朱鹮的喜爱。

学生这么喜欢朱鹮,与前不久学校在朱鹮生态园开展“第三课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邓爱华介绍,学校的“第三课堂”经常就地取材。朱鹮梨园、洋县文博馆等都成为“第三课堂”。这学期开学不久,老师就组织学生前往朱鹮梨园观察朱鹮,了解朱鹮习性。学生也在活动中了解了洋县的历史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去年以来,洋县各中小学积极组织学生走进朱鹮保护站、朱鹮梨园等地详细了解朱鹮文化、朱鹮与生态的关系,聆听讲解员讲述关于朱鹮保护的感人事迹,以及近年来洋县在朱鹮保护和生态环境领域取得的成绩。“我们现在已将保护朱鹮纳入学校德育教学工作,教育学生从小认识朱鹮、喜爱朱鹮、保护朱鹮。”邓爱华说。

追寻红色印记

“在这里,红二十五军部署并取得了石塔河伏击战的重大胜利,还积极发动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你们看,这边的墙上还保留着当年‘只有参加红军,穷人才有饱饭吃’的标语……”3月1日,洋县华阳中学的40余名师生走进华阳镇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了解红色华阳的峥嵘岁月,接受革命精神洗礼。

“这次的‘第三课堂’选在华阳镇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这里,我们通过学习红色文化、拓展训练等活动,引导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华阳中学老师王莹说。

“我感受到了革命先烈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以及在战争年代冲锋在前、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要以革命英雄为榜样,努力学习,长大做一名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华阳中学学生华涵林深有感触地说。

近年来,洋县努力营造以红色文化育人的良好氛围,利用革命旧址等红色教育基地,探索“常规教育日常化、特色教育品牌化、校地互动双向化”的教育模式,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切实把红色基因传承融入中小学思政教育全过程。


微信图片_20231113120508.jpg

编辑:李云湉

点赞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
QQ空间
用户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