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连续7年观察!看留坝如何创新发展(一)→

留坝发布03-20 16:35 2286阅

图片

留坝,一个深藏秦岭深处的县城。它不大,总人口只有4.2万,超过90%的县域被森林覆盖,在县城主街道逛一圈要不了1个小时。

但从2017年起,这个秦岭小县却吸引着我们年年前往调研,我们的足迹遍及当地所有乡镇和绝大多数村庄。七年间,我们见证了留坝的“留”与“不留”,目睹闲置的土坯房变成雅致的民宿集群、简易的香菇大棚“长”成智慧化的温室大棚,也看到蜂拥而来的游客订光了从县城到村里的客房、端上文旅饭碗的老乡眉眼间笑意满满……

图片

七年观察,我们试图截取一些“切面”,展现一个县城的“发展史”,也试图探讨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的朴素哲理。

“留”与“不留”

每天傍晚,灯光亮起,投射灯总会在古朴的留坝老街投影下“留坝,留下吧”的字样。2023年,留坝县接待游客达588.61万人次,这个数量是当地总人口的140倍,吸引力背后是这个秦岭小城的抉择。

和团队在汉中市留坝县拍摄了五年,摄影师王宁一直留有遗憾:总是阴差阳错,没能拍到一场留坝的雪。

图片

图片

去年12月,他终于等到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大雪把留坝县的情人谷、营盘村、紫柏山变成了银白色的童话世界。

王宁用镜头记录下眼前的一切,还饶有趣味地写:“‘商务’了大半年,为游客提供付费拍照的马依然在狮子沟,但状态变得松弛自由,在雪地上奔跑嬉闹,也凑上来和我们打招呼。”

“你应该来,亲眼看!”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王宁写给读者。

和王宁一样,这些年,陆续有不少人慕名前往留坝,游客、学者、美术家、摄影师,几乎每个人都是冲着当地独特的秀美景致而来:有的人拍到好看的照片,有的人找到创作灵感,还有人沉醉其中、一住就是好几个月。

秀美景致背后,是留坝回答“留”与“不留”这道题时给出的答案。

图片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留坝一直面临“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不可兼而得之的困扰。把时间的指针往回一拨可以看到,当地也曾走过“砍木头、卖石头”的老路。当地老乡回忆:“有段时间,无论大树、小树,整片地砍,‘光头山’多见。”

但“靠山吃山”的老方法并没有让当地老乡过上好日子,脱贫攻坚初期,留坝全县有近一半的村被认定为贫困村。

出路在哪里?这成为摆在留坝历届县委、县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从2011年开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留坝在逐步探索中确立了生态立县的发展主题:绿水青山坚决留住,影响生态环境的项目坚决不留。

这份“坚决”并非是一阵风,以后的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坚持这一战略不变、方向不调,一干就是十几年。

图片

这样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为了保护生态,县委、县政府否决了投资10亿元的紫柏山风力发电项目,这相当于彼时财政收入只有2000万元的县城拒绝了每年约150万元的大额税收;紧接着,淘金、采砂、矿山开采等企业相继被关停。

留与不留的抉择,当地老乡感触最深。“当年开矿、采石,富了那一小部分人,跟我们大多数村民关系不大,离我们很远。”留坝县玉皇庙镇玉皇庙村58岁的村民黎兴安说,“如今,搞旅游、开民宿,富了大多数人,跟我们关系很大,离我们很近。”

图片

远近之间,是发展的思考,更是民心所向。

留坝县委书记史邦俭说,近年来,留坝县统筹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同步提升发展“含绿量”和生态“含金量”,通过坚持系统观念、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作用,在制度设计、服务保障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绿色正不断成为留坝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新华社记者:刘书云 张斌 西安报道)


微信图片_20231113120508.jpg

编辑:鲁克良

点赞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
QQ空间
用户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