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连续7年观察!看留坝如何创新发展(二)→

留坝发布03-22 11:14 9783阅

图片

留坝,一个深藏秦岭深处的县城。它不大,总人口只有4.2万,超过90%的县域被森林覆盖,在县城主街道逛一圈要不了1个小时。

但从2017年起,这个秦岭小县却吸引着我们年年前往调研,我们的足迹遍及当地所有乡镇和绝大多数村庄。七年间,我们见证了留坝的“留”与“不留”,目睹闲置的土坯房变成雅致的民宿集群、简易的香菇大棚“长”成智慧化的温室大棚,也看到蜂拥而来的游客订光了从县城到村里的客房、端上文旅饭碗的老乡眉眼间笑意满满……

七年观察,我们试图截取一些“切面”,展现一个县城的“发展史”,也试图探讨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的朴素哲理。

图片

每天傍晚,灯光亮起,投射灯总会在古朴的留坝老街投影下“留坝,留下吧”的字样。2023年,留坝县接待游客达588.61万人次,这个数量是当地总人口的140倍,吸引力背后是这个秦岭小城的抉择。

乡村“突围”

如果说“留”与“不留”是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慎重抉择,那么,我们更好奇的则是:抉择背后,一个个乡村如何深度参与其中?

我们随机选择了留坝县马道镇沙坝村作为多年观察对象。

第一次到沙坝村是2017年3月间,漫山的山茱萸黄澄澄一片,让人印象深刻。山里的春天虽来得迟,但老乡们却早就开始了劳作。

往村里走,老远就能闻到袋料堆积发酵的味道。顺着味道往前,村党支部书记余海兵正带领村民们给生产香菇用的菌棒杀菌。这是一个十分简易的露天生产车间:上千个菌棒整齐堆放,一块大塑料布覆盖其上,蒸汽从底部对菌棒进行熏蒸。聊天期间,余海兵不时要望向这些菌棒,害怕漏气导致杀菌不彻底。好“丰景”

图片

图片

香菇是当地选定的乡村发展产业。几乎零污染、技术简单、见效较快,更重要的是,这个产业对劳动力的要求不高,老年人也能参与。村里不少闲不住的老年人领着菌棒回家养,待出菇后再把香菇卖给合作社;还有的老年人应聘到合作社里采菇,成了村里的“上班族”。

余海兵说,为了发展香菇产业,村里从技术标准、生产管理到销售都有专人负责。“到2017年,我们一算账,每户分红完,还赚了好几万元。”他说。

以后的每一年,我们都前往沙坝村,见证着它的成长:露天的生产车间逐步变成了成片的产业园区;高山花卉基地里姹紫嫣红;游乐场虽不大,但却充满田野趣味……

今年1月,再访沙坝村,余海兵给我们算了笔账:“这些年,从特色种植到发展文旅,2023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已超过50万元。”

图片

图片

图片

不仅是食用菌,中蜂养殖、土鸡、土猪等传统产业在当地逐步壮大,并且拥有了地理标志。当地用“土法”养殖的棒棒蜜甚至一度畅销缺货。

“这些产业以前也零碎地发展,但是不成规模、没有标准,加上销售端没有打开,村民们总觉得不赚钱。”留坝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小勇说,“这些年,政府带头,加快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变现,我们的农产品不但销往国内大城市,也走出了国门。”

图片

靠着农产品和诸多乡村产业,留坝已实现所有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过10万元,有的村甚至达到上百万元。

“空壳村没了,富裕村多了,老乡的生活也好了。”武关驿镇党委书记方毅君发现,这些年村里外出旅游的人也多了,“美好生活正加速成为现实”。(新华社记者:刘书云 张斌 西安报道)


微信图片_20231113120508.jpg

编辑:阮雪梅

点赞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
QQ空间
用户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