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固陈禹朋“医”路用爱照亮生命之光

汉中日报全媒体记者 曹娜 2024-06-21 11:55 1482阅

陈禹朋叮嘱患者注意事项。受访者供图

名片:

陈禹朋1980年生,陕西城固人,汉台区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自幼爱好文学艺术创作,已出版小说集《黑玫瑰》《对影成三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

先后被授予“陕西省自强模范”“汉中市十大励志人物”“第十三届汉中市杰出青年”“第四届汉中市道德模范”“城固县十大杰出青年”“最美城固人”等荣誉称号,2015年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乡村好青年”。今年,陈禹朋家庭被评选为“陕西省五好家庭”。

有过艰难的过去,却始终心怀热爱。在城固县龙头镇有这样一位特殊的医者,他自考医学、创作文学,行医二十余载默默守护群众健康,他的坚韧、智慧、仁爱如同一束明亮的光,温暖了患者的心,也照亮了身边人对美好的期待,他就是陕西省五好家庭获得者——陈禹朋。

图片

不懈努力拉满青春之弓

在2005年的11月26日,汉中日报的头版头条以《别样青春亦风流》的标记,报道了一位农村青年在乡村行医的故事。我就是那位被采访的青年,当年20出头。采访的记者在临走时问了我一个问题,当时的我不知道怎样去回答。

我出生在80年代一个贫寒的农村家庭,家里祖辈都是农民。因为幼年时营养不良缺钙,还患上了严重的佝偻病,直至我成年之后的多少年里,一直都为自己平庸的相貌而自卑,但是这始终也没有阻挡我对生活的热爱和美好人生的追求。

我永远忘不了那些艰难的求学时代,一周只用5元钱的生活费是怎么让我活下来的,在下着大雨的凌晨前往学校淋得像“落汤鸡”,我忘不了日夜的攻读医学知识报自考,期待比同学们多一张文凭,我更忘不了业余时间,坚持文学艺术创作,每每完成作品都已经天亮。我那些年为什么那么拼,无非就是希望自己能更优秀,希望能遇到赏识自己的另一半,让自己成为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

2000年我从卫校毕业后,选择了在农村行医,从小酷爱文学艺术的我,在行医之余,也在国内各类文学期刊发表了很多文学艺术作品,获得了全国、全省文学系统的很多奖。出版过两本小说集,成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剪纸作品也曾获得过非遗奖。

图片

觅得贤妻开启幸福之门

如果说我的母亲给了我生命,抚养我长大,恩重如山,那么我的妻子绝对是我生命中更为重要的一位贵人,她给了我一个幸福的港湾,让一直都在泥沼里艰难跋涉的我,看到了生活的美好,也让我为了这个家,有了更强大的激情和梦想。

2007年的一天,我与我的妻子常阿苗相识了。当时,她在深圳一家高速集团当领班。春节回家的时候,也是因为诊病而结缘。至今,我都能想起我母亲在婚前给我妻子说的话,她说我们家境一般,我的儿子身体情况也不怎么好,你这么好的长相,又如此优秀,你可一定要想好。当时我的妻子说,我选择对象的标准不是看相貌,而是看品德和人心。

2008年我们结婚后,次年就有了儿子,她从深圳辞职后回到家乡,回到我们的诊所,开始和我一起经营,也担负起照顾孩子的责任。

药房抓药,厨房做饭,家里卫生,孩子的一切,她都承揽了下来。谁能想象当时的她仅20来岁,就挑起家庭的担子。两个孩子从来没有让父母带养,坚持自己陪伴与教育。2012年,我的母亲患了中风,瘫痪在床,我的爸爸也年迈体衰,妻子肩上的重担更重了。在经历这一切之时,她始终没有一句抱怨。为了给孩子做榜样,我妻子从结婚的2008年到2018年,10年内,她坚持不使用智能手机,也让孩子养成了不看手机不打游戏的习惯。

夫妻携手传递真善之美

多年来我们经营的诊所始终坚持爱心诊疗,平价收费,多次深入宁强、南郑山区为困难群众义诊,2010年得知城固县五里坝小学只有1个老师3个学生,我们夫妻二人将我少年时代制作的剪纸作品义卖,并将所得善款为山区学校购买教具,为学生购买学习用品。2012年得知宁强县大山深处一位姓张的妇女因胸部大面积烧伤从腿部取皮移植,腿部出现问题,卧床不起,我们奔波100多公里义诊,并免收一切费用,后来患者痊愈并下山照顾自己的孩子,一家人的生活总算有了着落。在行医20多年来,只要是贫困户或者高龄老人,或者低收入人群,我都会减免收费,累计为特殊困难群众节约诊疗费二十多万元。

三年抗疫过程中,妻子常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民众有难,医者仁心,你尽管去给群众服务就是。我多次在一线抗疫,很多次都不能回家,家里的里外琐事,她都一个人承担。疫情放开后的一个阶段,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远程新冠患者义诊几百人次,指导他们合理用药,并录制新冠疫情下中成药的选择及注意事项视频,播放量达百万次,超10万人次受益。同时我们还购买了上万元的中成药免费发放给本地区低收入及无收入人群。我们所做的这些,对于一个行医者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在这个家庭中,我的妻子承担了太多的难和累,但每当那些疑难杂症的患者被治好,送来锦旗之时,每当孩子通过她的教育进步之时,都是她最欣慰的时刻。

2017年的时候,因为我的医术及服务,吸引了来自汉中市区很多人的信任,大家常常周末从市区坐车或者开车来到我们家乡的小镇找我诊疗。为了给更多市民提供方便,于是我们又在汉台区开办了中医诊所。事实证明,努力与奋斗的人生是必然有回报的,我也不负群众的期望,在汉台开诊所的7年中,通过白天诊病,晚上继续学习,攻克了很多疑难杂症,获得了大家的好评及认可,现在多数时候都是门庭若市,锦旗已挂满了小小的诊室,每当收到信任与鼓励的时候,我都告诉自己,只有不断精进医术,方能对得起这些患者的信任。

言传身教收获和美之家

我们的儿子陈英铭,今年15岁,耳濡目染着我的行医生活,看我治好了很多疑难杂症,收获了患者的信任与感动,他也立下了将来要成为医生的理想,想成为像我一样的医生为群众服务。9岁那年,爷爷骨折后行动不便,3个月的卧床期,每天早晚儿子都会主动照顾爷爷直到康复。现在每周放假回来,主动给80岁高龄的爷爷洗脚、剪指甲。目前在汉中市龙岗学校读初三的他,尊敬师长,懂得感恩。

儿子整个青春期,没有叛逆过,总是会和颜悦色跟我们分享学校的点滴,我们也会给予家长层面的引导与意见。在学校,他不但勤奋学习,也积极参与学校各项活动,曾多次担任学校大型活动主持,包括幕后的拍摄及后期制作。课余时间,他在校园电台一直用声音和镜头传递和记录着,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奉献的人生最值得。他一直在设想利用假期时间,走完汉中景点,坚持录制短视频,用中英文双语积极宣传推介中医中药,以及汉中文化旅游。我们家可爱的小棉袄今年上一年级,受哥哥的影响,每天坚持阅读,坚持学习传统文化,未来可期。

陈禹朋一家四口的幸福合影。

幸福的家庭是需要彼此共同呵护的,需要一个上进的丈夫、贤良的妻子和懂事的孩子,需要夫妻二人不断地学习,在生活的路上相互扶持,以家为中心,才能创造幸福,以孩子为核心,陪伴与正确地引导,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子女。我们夫妻二人一直在学习的路上,既是夫妻又彼此勉励,共同探讨与交流很多寻常的生活问题,以此来促进我们的家庭氛围更加美好,家庭生活更加幸福。(陈禹朋自述,编辑整理)

记者手记 曹娜

从2005年本报第一次报道陈禹朋至今,时间已跨越19个年头。19年前,当初记者临走时说的问题,“何不娶个媳妇帮帮你?”陈禹鹏一时愣住无法作答。如今,这个问题有了最响亮的答案——他与贤惠能干的妻子喜结连理,组建了幸福美满的家庭,被评为“陕西省五好家庭”。

1980年,陈禹朋出生在城固县龙头镇龙头村一个农村家庭,幼年时营养不良患佝偻病导致脊柱侧弯。六岁那年,年幼的二姐又因病离开人世。当时农村医疗水平的局限、自己和家人接连的变故让他暗下决心,以后一定要学到精湛医术,不让别的家庭再次上演他家的不幸遭遇。

童年的不幸练就了陈禹朋一颗坚强的心。面对逆境他敢于挑战,生命也日渐变得茁壮。自学取得临床医学大专文凭、考取中医西医2个执业医师证,他在乡村行医至今已20多年,任职乡村医生17年。在村卫生室里,乡亲们经常能看到他和妻子密切配合的忙碌身影。陈禹朋在前面坐诊把脉、开出药方,妻子在后方精准抓药、交代服用方法。夫妻携手为乡亲看病,医者仁心除病痛,一腔赤诚映杏林。

在守护群众健康的道路上,陈禹朋从未停下脚步,他不断学习精进医术,用他的治疗技术化解患者疾苦,让不少患者从“愁眉苦脸”变得“笑逐颜开”。多年来,他始终心系群众疾苦、默默奉献守护,从而收获了群众及业界的认可与好评。

年轻时熬过了艰难困苦,现在他的诊所时常门庭若市,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但无论变了什么,不变的是他的初心。他仍然是那个善良无私、多才多艺的医者,用他的坚韧、智慧、赤忱守护着群众健康,与妻子携手经营诊所,言传身教培养孩子,在获得广大患者好评的同时,也收获了小家庭的和美幸福。这么一个发光发热、善良可爱的人,祝福他越来越好!


微信图片_20231113120508.jpg

编辑:李云湉

点赞 | 2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
QQ空间
用户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