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乡县委宣传部 黄宗跃2024-10-11 14:30 2969阅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时光流转,又至日月逢九日,重阳佳节再度来临。在旖旎秋光与飒飒秋风中,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重阳节。
重阳节起源于西汉,迄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名为“重阳”,亦称重九。“九九”与“久久”同音,蕴含长久、长寿之意。1989年,我国将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2006年,重阳节入选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3年7月1日起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如今,重阳节已从一个单纯的节日、一个时间节点,升华为一种纪念、一种文化,滋养着人们的道德土壤,润泽着我们的精神家园。
作为重要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向来有登高、佩茱萸、赏菊花、饮菊花酒、晒秋、孝敬老人、妇女回娘家等风俗。魏晋人所作《西京杂记》中记载西汉民俗“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为重阳留下诸多佳作。从陶渊明《九日闲居诗》“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到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再到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这个古老的节日,如一位温婉的诗人,带着对生命、对自然、对亲情的深刻感悟,跨越千年的秋色与情思,缓缓走来,诉说着千年的文化积淀与历史沧桑。
正所谓“诗书立业,孝悌做人。”重阳节蕴含着敬老、惜老之情。对许多老人而言,重阳是其乐融融的团聚时刻,可尽享天伦之乐;对众多子女来说,重阳是知感恩、尽孝道的美好时节,能表达款款心意。重阳节,传承几千年薪火相继的传统美德,正通过各种方式传递孝爱之道。可以说,岁岁重阳,是难得的相处时光,提醒我们铭记老人的养育之恩、朋友的关照之幸、家人的陪伴之情。于己,是感恩机遇的一次总结;于家,是尊老敬老的一个契机;于国,是“家国两相依”的一种浓缩。寓意吉祥如意,又彰显生生不息;既昭示韶光易逝,又铭刻岁月不老……而这些,正是重阳至今仍广为流传的文化传统与民族基因。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老助老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达2.97亿,占总人口比重为21.1%。无论是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将老龄事业发展纳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还是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适老化无障碍出行服务工作的通知》,部署加强适老化无障碍出行服务;抑或是施行《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要求各地结合居家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培育居家适老化改造经营主体,带动更多家庭开展适老化改造……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养老”变“享老”的温暖图景正逐步成为现实。实践充分证明,坚持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用改革发展成果托起老年人的幸福生活,就能让孝亲敬老成为新时代最生动、最温馨的生活景观。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高尚的家国情怀以良好家风为基础。我们要筑牢家庭之基,将个体价值、家庭梦想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父母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涵养敬老爱国的时代内涵,让家国情怀在这个节日里尽情流淌,用良好家风推动孩子自觉把实现个人梦融入家庭梦、中国梦之中,让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梦想启航的地方。
编辑:任悦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