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省疾控局04-14 09:29 2445阅
近期,随着气温回升,正是踏青郊游的好时节。隐匿在草丛、灌木中的蜱虫也趋于活跃。 陕西疾控邀您一起了解如何科学防范蜱类叮咬。 看不见的危险:蜱类的健康威胁
蜱并非昆虫,俗称狗豆子、草爬子等,是一类吸血节肢动物总称,该类群体中经常侵袭人体并造成危害的多为硬蜱。体型仅有芝麻粒大小,它们常栖息于低矮灌木、草丛和落叶堆中,尤其偏好温暖潮湿的环境。 蜱通过“守株待兔”的方式捕猎:前肢末端的感受器能敏锐感知人体散发的二氧化碳和体温,一旦有人经过便迅速攀附。 叮咬人时,其唾液中的麻醉物质让人难以察觉,吸血过程可持续数日至一周。 蜱是自然界中常见的媒介生物,被称为“移动的病毒库”。 单只蜱虫可同时携带多种病原体,导致人类或动物感染多种疾病。 全球范围内已发现蜱类可传播包括病毒、细菌、原虫和立克次体等在内的上百种病原体,其中至少有数十种可导致人类感染严重疾病。 小小的蜱,是公共卫生领域不可忽视的健康威胁。
防护指南:户外活动的必修课 01 预防蜱叮咬需从衣物防护做起,建议穿着浅色长衣长裤,将裤脚扎入袜子,戴宽檐帽,形成物理屏障。 02 推荐使用含避蚊胺(DEET)或派卡瑞丁的驱避剂,喷洒在衣物和裸露皮肤上,每4小时补喷一次。 需特别注意,驱避剂不可直接接触伤口或眼周,儿童使用时需稀释浓度。 03 尽量避开植被茂密的草丛、灌木区,选择硬化步道行走。 在草地休息时,应铺设防潮垫,避免直接接触地面。 携带宠物出游的市民,归家后要仔细检查宠物毛发,避免其成为蜱的“搬运工”。 处理法则:被叮咬后的应对措施 若发现皮肤上附着蜱类,切忌生拉硬拽或拍打。 正确做法是用尖头镊子紧贴皮肤夹住蜱的头部,垂直均匀用力拔出,避免口器残留。 取出后立即用碘伏消毒,观察叮咬部位是否出现红斑或全身发热等症状,视情况及时就医,以降低病症发生率。
通过科学防护、正确处置、及时就医的三重防线,我们既能享受户外运动的乐趣,又能有效避免健康风险。
做好防护再出发,让每一次与自然的亲密接触都安全无忧。
编辑:刘丹
暂无评论